新时代非遗技艺文化传承导师

李令福

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萧县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,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。现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。先后出版专著5部,编著书籍4部,发表论文8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项,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,其他奖励7项。参与陕西省及西安市城市建设,主持一系列实际应用性的科学研究,比如围绕着大唐芙蓉园的唐文化、汉唐昆明池的水文化、大明宫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、复兴唐华清宫的历史依据、榆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、西安航天基地文化生态园建设等,共开展了十几个相关的课题研究,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。

 

代表作:
1.《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》,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2005年3期。
2.《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》,《中国农史》2006年2期。
3.《 漢昆明池の建設及びその長安郊外の環境に對する影響について》,《日本秦漢史學會報(第9号)》2009年1月15日。
4.《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10年4期。该文又刊(台湾)《白沙历史地理学报》2011-04-15。
5.《河山指点文字扬,学侣共进情谊长——论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》,《史学史研究》2006年1期。
6.《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》、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,2011.08。
7.《明清山东农业地理》,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4月。
8.《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》,人民出版社2004-01。
9.《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》,人民出版社2009-01-30。
10.《秦都咸阳》,西安出版社2010-03-15。

附:论文与著作
一  论文:历史经济地理
1.《清代前期东北农耕区的恢复与发展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1年2期。
2.《清代东北经济作物与蚕业生产的区域特征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2年2辑。
3.《清代山东粮食亩产研究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3年2辑。
4.《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1期。
5.《清代花生在山东的引种和发展》,《中国农史》1994年2辑。
6.《明清山东盐碱土的分布及其改良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4辑。
7.《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制的形成时间及其作物组合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1995年4期。该文被1996年3期《中国地理》,(人大复印报刊资料)全文转载。
8.《华北平原における二年三毛作の成立》,(日)《曙光》(六)1995年12月。
9.《明清山东柞蚕业发展的时空特征》,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》1995年2期。
10.《明代山东耕地面积考释》,《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》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。 
11.《烟草与罂粟在清代山东的传播及影响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7年3期。 
12.《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》(笔名)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7年4期。
13.《明清山东棉花作物的扩种与生产区域的变化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8年1期。
14. 《清代东北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8年4期。
15.《华北平原における二年三熟制の成立时期》,(日)《日中文化研究》(14),勉诚出版1999年1月。
16.《论西汉时代冬小麦在我国北方的推广普及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9年2期。
17.《清代黑龙江流域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》,《黑龙江民族丛刊》1999年3期。又:李令福 :《清代黑龙江流域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 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》,1999/03 。
18.《中国古代生产技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》(译文)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9年2期。
19.《历史农业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初探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00年4期。
20.《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1年1期。
21.《论泾渠上的古代水则》,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》(8),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。
22.《关中有个彭城堰 徐州刘公美名传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七)三秦出版社2001年7月。
23.《北魏艾山渠初探》,《西北民族论丛》(一辑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。
24.《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》,《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》,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。
25.《再论中国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制形成的时间》,《史学论集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。
26.《明清山东棉花种植发展与主要产区的变化》,《古今农业》2004年1期。
27.《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》,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2005年3期。
28.《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》,《中国农史》2007年4期。
29.《秦郑国渠的初步研究》,《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——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。
30.《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》,《中国农史》2006年2期。
31.《唐代引泾灌溉技术的变化及其效益》,《中国农史》2008年2期。
32. 喻曦、李令福:《浅析秦汉上林苑农业的多功能性》,《中国农史》2012.09。
33.《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、功能及其演变》,Agriculturai Migrqtion ang Internationai Exchange of Agriculturai  Technologies,国际会议论文集2012.05。
34.《论秦郑国渠灌区的发展与演变》,《亚洲农业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》,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-11-15
35.《宋元明时代泾渠上的水则》,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(社科版)》2011-01-15。

二 论文:历史城市地理与古都学
1.《唐都长安的绿化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一)1994年9月,山西人民出版社。
2.《秦苑囿杂考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6年2辑。
3.《秦成都“与咸阳同制”考辨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1998年1期。
4.《秦都城咸阳形制若干问题的探讨》,《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》,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1998年4月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增刊。本人负责编辑出版本辑。
5.《论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说之不能成立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9年1期。
6.《唐都长安の入唐日本人》,(日)《曙光》(十)日中文化研究会1999年12月。
7.《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9年4期。该文又收录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六),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。
8.《战国秦成都与“与咸阳同制”考辨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四),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。
9.《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0年4辑。
10.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与夏商都城的布局》,《太原大学学报》2001年3期。
11.《来唐日本人在唐都长安》,《唐都学刊》2001年4期。
12.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与夏商都城的布局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八)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年5月。
13.《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2年2期。
14.《论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》,《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。
15.《论宋代以来的曲江》,《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。
16.《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》,《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。
17.《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1期。该文被《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4年3期。又刊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20)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。
18.《论西汉长安城都市水利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九)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。
19.《秦都咸阳厩苑考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十五)三秦出版社2004年8 月。
20. 吴朋飞、李令福:《论唐青龙寺建筑的平面布局》(第二作者),《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》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。
21.《北宋关中小城镇的发展及其类型与分布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4年4期。
22.《龙脉、水脉与文脉——唐代曲江之于都城长安》,《论唐代城市建设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。
23.《论秦都咸阳城郊的水利》,《秦文化论丛》,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版。
24.《论郑州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地位》,《郑州商都3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。
25.吴朋飞、李令福:《从本体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——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》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,2006/04。
26.李令福:《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现代发展战略》,《黄河科技大学学报》,2006/04。
27.李令福:《龙脉、水脉和文脉——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》,《唐都学刊》,2006/04。
28.李令福:《隋唐长安城规划与布局研究的新认识》,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》2007/02。
29.李令福:《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及其变迁的地理基础 》,《建筑与文化》,2007/06 
30.《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》,《中国古都研究》(21)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。
31.《论秦咸阳城郊的禁苑与厩苑》,《秦文化论丛》(14)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。
32. 李令福:《论汉代昆明池的功能与影响》,《唐都学刊》,2008/01。
33.《昆明池的开凿及其对汉长安城环境的影响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08年4期;
34.李令福:《论临潼华清池御温泉之都的历史文化特征》,《2008年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论文集》,2008年5月1日。
35.《漢昆明池の建設及びその長安郊外の環境に對する影響について》,《日本秦漢史學會報(第9号)》2009年1月15日。
36.《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4期。该文又刊(台湾)《白沙历史地理学报》2011-04-15
37.喻曦、李令福:《西汉长陵邑的设置及其影响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12.06。三  论文:其它
1.《论地形因素对黄河决徙变迁的影响》,《人民黄河》1992年1辑。
2.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、方法与进展》,《函授教育》(内部刊物)1993年4期。
3.《明代山东人口发展的时空特征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3辑。
4.《从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来看西安附近渭河的侧蚀》,《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》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1999年12月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增刊。
5.《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0年1辑。
6.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、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0年3辑.
7.《陕蒙地区治理沙漠的四种成功模式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2年3期。
8.《论黄帝“土德”“垂裳”的文化意义》,《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版。该文又刊《协商论坛》,2006/03 。
9.《论曲江新区开发的地理基础与水土资源》,《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胡春惠、陈璋津主编,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中文系列 2004年12月15日。
10.《河山指点文字扬,学侣共进情谊长——论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》,《史学史研究》2006年1期。
11.《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》(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地理》全文复印)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.08
12.李令福:《史门问学记》,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/04。
13.李令福:《论西汉关中平原的水运交通》,《唐都学刊》2012/02。 

四  札记、书评、译文、通讯
1.《清代吉林官庄耕地考辨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1年2辑。
2.《〈中国方志丛刊〉题录校误六则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2年2辑。
3.《古代山东的茶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2年4辑。
4.《商河命名考实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2年4辑。
5.《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3年2辑。
6.《万字纹   与法西斯标志  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3年3辑。
7.《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西安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在西安召开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3年3辑。
8.《本刊1988年1辑到1993年4辑论文分类总目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3年3辑。
9.《清代进行丝绢马匹贸易的新疆城市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1辑。
10.《长江上游也有凌讯现象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3辑。
11.《唐长安街道的绿化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3辑。
12.《郭声波<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>评介》(书评)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4辑。
13.《明代“永不起科令”实施时间的地域差异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4年4辑。
14.《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评述》(书评)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7年4期。
15.《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新成就——评〈元代农业地理〉》(书评)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1997年4期.
16.《汉唐长安和黄土高原首届学术研讨会纪要》与《关中平原考察记》,《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》,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1998年4月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增刊。
17.译文《1994-1995年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(隋唐),《中国史研究动态》1998年7期。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》全文复印,1998年6期。 
18.《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1999年2期。
19.《论唐宋时代的烧田农业》,译稿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0年2辑。
20.《黄陵、宜川、韩城考察记》,《黄土高原历史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会议论文集》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1年增刊。
21.《〈渭河平原水利开发的历史地理学研究〉简介》,《陕西社会科学信息》2002年3期。
22.《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建立》与《2000-2003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》,均载侯甬坚、李令福主编:《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——统万城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3年专刊。
23.《中国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图》(四幅),姜春云主编
24. 李令福:《“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”综述》,《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,2006/01 。
25. 陕西师范大学电视台访谈节目:《读书: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》,认为:“李令福教授在大唐芙蓉园、曲江遗址公园、临潼华清池等景点的文化规划做了很多工作,他的成果对西安城市建设规划、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”见附件材料1. 2010年12月22日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视频网关于《陕西师范大学电视台介绍》的截屏。
26.《读史:六爻地形—隋唐都城延续的城市影响》,《最地产》2010年9月号;
27.《读史:龙首山、龙脉与大明宫》,《最地产》2010年10月号;
28.《读史:中国最早的公共园林(公园)》,《最地产》2011年1月号。
29.特邀编辑:《陕西省地图集》,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9月。

五  著作
A.专著
1. 李令福著:《明清山东农业地理》,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4月。
2. 李令福著:《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》, 人民出版社2004-01。
3. 李令福著:《曲江史话》,三秦出版社2005年4月。
4. 李令福著:《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》,人民出版社2009-01-30。
5. 李令福著:《秦都咸阳》,西安出版社2010-03-15。

B.编著与主编、参编
1.李令福编著:《大唐芙蓉园》,三秦出版社2008-05。
2.李令福编著:《芙蓉园唐代奇观》,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.08。
3.李令福编著:《芙蓉园唐代故事》,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.02。
4.李令福编著:《芙蓉园唐诗文化》,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.02。
5.侯甬坚、李令福编:《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文集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1年增刊,2001-06。
6.侯甬坚、李令福主编:《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——统万城》,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》2003年专刊。
7.李令福,李元,耿占军主编:《曲江文史宝典》,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。
8.李令福等主编《骊山华清宫文史宝典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.01。
9.参加编绘《西安历史地图集》中10幅图:①春秋时期图②战国时期图③秦都邑、宫室图④秦都雍城图⑤秦都栎阳图⑥秦时期图⑦秦咸阳城图⑧秦始皇陵园图⑨唐大明宫图(考古)⑩唐大明宫图(文献)。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。
10.参编:《中国历史地理学》(教材),撰写第一章,西安地图出版社,2000年10月。
11.参编:《古都西安——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》,写作“第五章  秦帝国的都城——咸阳”(5万字)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12月。
12.参编:《全景中国•陕西•辉煌与梦想》,第四撰稿人,胡戟主编 ,外文出版社2005年7月中文版 。2005年11月英文版。
13.参编:《丝绸之路大辞典》,编写宁夏部分150余条,(周伟洲,丁景泰 主编)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-04-01。

新时代老字号品牌创新工程

京ICP备2022004148号-7

  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3864号

(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

技术支持:蓝轩网络